管理交流
|
|||||
|
|||||
實現碳達峰、碳中和是經濟社會一場廣泛而深刻的系統性變革!3060”目標開啟了低碳新時代,如同一根具有非凡力量的“指揮棒”,正在帶動整個社會的巨大熱情,并成為建筑業轉型的巨大動力!3060”目標帶來的變革超出想象,許多顛覆性的“重新定義”正在發生。建筑業如何迎接歷史性機遇,分享風光電新能源業務,落實新發展理念,明確新發展目標,構建新發展格局。 目前公司新能源業務由小到大,已建在建風光電項目達57個,總裝機容量已達到1.6吉瓦,全部建成發電后每年可減少碳排放約110萬噸。風光電新能源業務,是連接上下游產業鏈供應鏈,已成為當下主流新能源發展模式。風光電新能源業務模式到底該如何做?風光電業務的利潤來自哪里?企業究竟該如何利用現有資源和背景、知識和經驗,來培育風光電新能源業務的增長極。 綠色能源 “風光”無限 在世界任何地方的5平方米土地上放置一塊太陽能電池板,每年獲得的能量與從一桶石油中獲取的能量相當。把全球土地面積的0.2%用于太陽能發電、0.5%用于陸上風電,整個地球的能源需求就可以得到滿足。如果把中國1%的沙漠鋪上太陽能電池板,全國的火電廠就可以全部關閉;如果太陽能和風能發電量以每年18%的速度增長,那么在2030年左右太陽能和風能發電就可以全面取代化石燃料發電。 為此,以風光電為核心的新能源是未來全球能源電力轉型發展的重點,發展潛力巨大、市場前景廣闊。機電工程公司是風光電業務的排頭兵和先行者,在主動服務國家戰略、推動公司高質量發展過程中,率先構建風光電業務新發展理念,目前已建在建風光電項目已達57個,總裝機容量達1.6吉瓦,全部建成后每年可減少碳排放約110萬噸。當下,在構建綠色能源發展中,始終堅持創新引領、優先發展、開放合作的工作基調: 一是堅持創新引領原則。樹立風光電新能源業務新理念,深入推動技術創新、管理機制創新、商業模式創新,要深刻辨識和解決制約風光電業務發展的技術、人才、資金等主要問題。 二是堅持優先發展原則。順應和把握能源綠色低碳轉型的發展趨勢,依托機電工程公司在建光伏、風電等新能源業務核心優勢,充分發揮規劃引領優勢,把風光電發展放在更加優先發展的位置,堅持EPC總承包與投建營一體化雙輪驅動模式,優先開展EPC總承包,積極開展適應、適度的投建營一體化業務。 三是堅持開放合作原則。發揮在建項目分布式光伏、灘涂光伏、海上風電等聯營模式的帶動力和影響力,與上游投資商、金融機構、設備生產商、電力運營商等加強合作和協同,創新運用多樣性融資方式、商業模式、合作模式,做到優勢互補、收益共享、風險共擔,實現產業上下游企業間的互惠互利的可持續發展。 步履鏗鏘 走在前列 風光電新能源的普及,吹響能源革命號角。機電工程公司搶抓機遇、整合資源,大力開拓風光電項目承包業務,搶占風光電商業機會。機電工程公司目前已建在建五十多個風光電新能源業務,市場呈現快速多元化發展,產業優化升級邁出堅定的步伐,分布式光伏、灘涂光伏、陸上風電、海上風電等新能源業務高速發展,經營業務有C、PC、EPC等多種模式,裝機規模達到1.6吉瓦,探索“雙碳”目標路徑。 面對大海,賦能未來。300MW灘涂光伏工程PC總承包,是在4500多畝的沿海灘涂上,插上10萬余根(長12-14米直徑400毫米)預應力混凝土管樁,承托68萬塊440Wp單晶硅光伏組件,實現300MWp清潔能源,建成后每年可減少碳排放17萬噸。如此大規模灘涂光伏,在國內是首創。灘涂指平均高潮線以下低潮線以上的海域(或高潮位與低潮位之間的潮浸地帶),由于潮汐的作用,灘涂有時被水淹沒,有時又出露水面,既屬于土地,又是海域,施工難度可想而知。針對灘涂潮汐多變的施工場景,項目部采取了小單元多工作面的矩陣式施工組織,50多臺套特種灘涂樁機作業機械,利用高潮位時運輸管材,低潮位打管樁,10萬余根管樁如同嫩豆腐上插筷子,巧妙地安置的灘涂上,施工工藝精湛,三維定位精準,彰顯滿滿的自信和底氣。68萬塊光伏板,如同68萬個海星,波光粼粼,形成了一道特別亮麗的海岸光伏線。 只爭朝夕,逐夢藍海。300MW海上風電場鋼管樁項目,是在近海安裝43臺單機容量7MW變槳變速風力發電機組(轉輪直徑184米)。機位采用高鋼管樁混凝土承臺,每個機位有8根直徑2米、壁厚20毫米、長109米、重達100多噸的鋼管樁,如同定海神針穩穩扎在海床上。百米百噸高強鋼管樁,制作安裝呈現了大國工匠,海工裝備制造基地,數控化的加工廠房,對下料、卷管、焊接、組對、防腐等工藝流程全部實現數字化流水化作業。采用犧牲陽極1000微米以上海工重防腐工藝(環氧玻璃鱗片),5000t船塢式專用碼頭,將這些“定海神針”直接駁裝上船,運至指定海域。特種吊裝設備資源稀缺、可供海上施工的窗口期短等,安裝時還要克服作業海域風力大、風浪高及潮差大等不利海洋條件,將百米鋼樁穩穩地扎在指定海域。巨大的風機,隨風轉動,海天一色,形成了一片亮麗的天際線。 機電工程公司堅定不移推進綠色轉型、綠色跨越,從“背朝大!鞭D向“面朝大!,新能源裝機率先突破1.6吉瓦,踐行碳達峰碳中和“3060”目標,爭當能源綠色轉型典范。 提升管控能力 培育新的增長極 緊跟國家形勢行業動態發展,提升風光電新能源業務產業鏈供應鏈管控能力,集聚風光電新能源業務人才、資源、資金等優勢,加大商業模式創新引領,積極培育新能源業務的經濟增長極。 供應鏈能力建設:供應鏈是基于協同供應的思想,做到各環節無縫鏈接,實現整體供應鏈可視化、管理數字化、整體利益最大化、管理成本最小化,從而提高新的增長極。風光電新能源要多維度降本增效,提升數字化資源供給商務招采能力。實現采購引導設計、采購指導施工、采購保障質量、采購控制進度、采購提升效益等。從“節約管理創效”向“釆購管理創效”轉變。制定供應鏈管理制度,對光伏板、風機等供應商的供應產品質量、供貨周期、供應能力、供應價格、供應穩定性、履約能力進行數字化綜合評價、管理,形成動態的企業數字化供應鏈,形成相對穩定的合作關系。工程分包應選擇具備資質、有豐富的類似工程施工經驗、管理能力強、財務穩健、具備一定風險承擔能力的承包人。探索供應鏈管理新模式,優化企業采購布局,貫徹聯采制度、推進戰略合作、實行零星電采。 產業鏈能力建設。風光電業務產業鏈中大量存在著上下游關系和相互價值的交換,上游環節向下游環節輸送產品或服務,下游環節向上游環節反饋信息。產業鏈管理能力是風光電新能源業務管理的基礎和核心。打造總包分包協同,差異化發展的專業配套能力建設。強化總包管理職能,大力扶持專業工程(如光伏制造、百米鋼管樁、大型風機吊裝等)做專做優,成為行業標桿,加大對甲指專業分包、平行專業分包的管控力度,支撐總承包管理能力持續提升。 利用專業管理能力提升,帶動現場專業分包工程簽約,提升總承包合同額。強化專業分包服務能力建設,實現從管理贏得效益向服務贏得效益轉變。 聯營體能力建設:隨著新一輪風光電新能源業務政策紅利熱潮,為了在市場競爭中占據優勢,積極轉型升級,企業內外部資源整合力度更加地頻繁,施工單位向上下游延伸產業鏈、簽訂戰略合作協議,大型集團企業通過深度整合內部資源競標風光電新能源業務等。但聯營體無論是出于市場需求或業主要求,還是投標和實施的資質聯合、專業互補或政治驅動等因素,兩家甚至多家企業組成聯營體,在風光電新能源業務的過去、現在和未來都普遍存在,聯營體的未來,一定是開放包容,共商、共建、共享、共贏。 設計管理能力建設:設計管理是風光電新能源業務管理的龍頭和靈魂,充分發揮設計的主導性,實現設計與經濟的有機結合,推行限額設計、標準設計、可施工性審查等方法,克服以往工程設計中過多注重功能、選擇保守或創新設計造成的造價高的問題,實現設計方案成為技術與經濟融合的最優解。設計管理是實現風光電新能源業務管理的先決條件,實現從“遵循設計施工”向“施工引導設計”的理念轉變,推進設計管理和設計生產協同體系建設,增強“設計-采購-施工”—體化高質量管理協調能力。 資源整合能力建設。風光電全要素集成,建投營一體化服務。重點做好風光電新能源業務“兩個延伸”和“一個統籌協調”的能力建設。向上延伸,協助業主進行風光電新能源業務項目建設相關程序、手續的辦理及設計咨詢服務。向下延伸,項目建成后向業主或運營單位做好移交,做好竣工手續辦理和保修工作。工程建設相關方,以工程履約為根本出發點,統籌協調好風光電新能源業務業主、項管、監理、總包、分包及建設主管部門,形成有機的統一整體。 風光電新能源業務對建筑業核心競爭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,在當下風光電新能源業務變革的關鍵期、機遇期和窗口期,唯有加快新舊動能轉換,推進風光電業務一體化,聚集補鏈增鏈強鏈,構建光風電產業鏈體系,探索雙碳目標路徑,步履鏗鏘走在前列,才能有效地實現風光電新能源業務新的經濟增長極。 |
|||||
【打印】【關閉】 |
|||||
已瀏覽:4996次 | |||||
上一條:
【經驗交流】工程測量助企業提質增效
下一條:
信息化技術在水利水電工程安全管理中的應用
|